雄安新区对北京意味着什么?
从人口角度看,北京的生育率长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今年初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每10名户籍人口中就有1名是60岁以上老人;从土地上看,北京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接近于零、人均林地面积仅3平方米左右——这些数据都在表明北京作为首都的人口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雄安对于北京,就像天津之于上海,是一个可以分担中央和首都压力的“飞地”,也是一个能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关键载体。
其实,早在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时,雄安就被视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之地。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从改变功能布局上解决北京发展不均衡问题,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探索形成新形态下城市发展新格局。 随后不久,北京发布《推动共建雄安新区规划方案》,首次明确雄安好处的定位就是作为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承载地。据北京市发改委透露,至2017年年中,已有118项央企总部职能和北京部分行政职能开始向雄安转移。
但此次政策发布,在规模上和预期上都有突破。首先,这次提出的17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到7857亿元,这相当于近十年天津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另外,这些项目除少部分民生项目外都带有产业属性。比如,中国电子集团投资建设的云计算创新基地,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字小镇等,都是带有信息科技、数字经济特征的产业项目。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随着相关项目的建设推进,至少可以提供上百万个就业岗位,这对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