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用来理解世界万物的五种元素,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慢慢被赋予上更多的内涵。《尚书·洪范》中记载了箕子向周武王讲解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一曰仁,二曰礼,三曰智,四曰信,五曰忠。” 在这里,“五行”被理解为五种物质属性的循环流转。“仁”“礼”“智”“信”对应着“木”“火”“土”“金”四个属性,而“忠”属于土的“五行”,在周代,“土”被赋予了“忠”的意思;“木”的“五行”是“仁”,“火”的“五行”是“礼”,“金”的“五行”是“智”,“水”的“五行”是“信”。
到了汉代,司马迁之父太史令司马谈写了一篇著名的学术文章——《论六家要旨》,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谈将阴阳、儒、墨、名、法、大道六种学派与五行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五行”的最早解释——“五行”即“五行之瑞”,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在他的解说里,“木”象征着仁德,“火”象征文明,“土”象征尊重仁义,“金”象征武德,“水”象征智慧。
后来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里对五行的解释就采用了这个说法,并流传至今。 其实,无论“五行”是什么,它们都是古人用来阐释世界的工具,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古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