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时代中学好不好?
我是1997年进的时代,那时候还叫淮海中路小学分校。虽然我在学校里的成绩是年级第一(因为没多少人跟我考同样的试卷),但是我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在浦东的民办初中里算中游水平,跟其他区的孩子比更是差得很远。
当时最聪明的一个男生,叫做陈立,他的数学经常是满分,物理化学也经常是全班第一第二。但是我印象里他的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 后来我们进了同一所高中——建平中学。我学文科,他学理科。高考的时候他去了复旦,我去了华东师大。大学四年之后我们在同一个系里读研,他又成了班长,还是校三好学生。不过这个时候他的语文已经能跟外地的同学比了,作文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念。
再然后我们到了美国,同读一个博士,他继续做学霸。本来他学理可以很容易留在美国工作,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因为他觉得中美两国的教育,还是中国更加重视语文。 他是97届时代唯一考上复旦的,也是整个浦东民办初中里面唯一一个同时上复旦和中科院的研究生的。
另外两个考上复旦的,一个叫陆正,一个叫朱瑾。
陆正跟我们是同班同学,他的数学和英文很好,但是语文一直很一般。他刚进时代的时候连200字的长一点的作文都写不出,每次考试只能写两页纸的那种,但是他的文言文不错,所以总是背那些古诗文。
陆正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特别守规矩,他在课堂上从来不讲话,也不随便回答问题。他上课永远是安安静静的,坐得端端正正,目不斜视的样子。他从来不在课间打篮球或者玩别的游戏,永远都是坐在座位上看书。晚上回到家里也是早早地上完厕所洗好澡,坐下来写作业或者看课外书。
他是一个标准的读书狂人。 他高考之后选择上复旦,是因为他喜欢复旦的校风,觉得那里的学生都很爱看书。他告诉我们,他在复旦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买很多书,也不用像在美国那样为了省钱而不去买新书了。
可惜毕业后他回了老家江苏,工作以后又回到了上海。我跟他见了一面,发现他还是那个样子,依然是对任何东西都不挑剔,对人也不苛求,还是那个最遵守纪律、最热爱学习的少年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