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算五行缺深恶?
五行不是缺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多什么就是什么! 要知道什么是“五行”,得先搞清楚“五行”是怎么来的? “五行”最初来源自《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五种行的物质叫做五行——第一是水,第二是火,第三是木,第四是金,第五是土。 所以,五行就是根据这5种行属性划分出来的不同物质状态或属性的概念。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将五行扩大化并用以代表四季,将水火土木金分属春夏秋冬,称之为“五行相生”;又因为阴阳家的五行中除了包含金木水火土之外,还包含了阴阳,所以后世又有了“阴阳五行说”。
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用五行来对应自然界的现象与生物的属性,也就是“五行相克”。 根据《黄帝内经》中的描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华在齿;西南地区紫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
这就是用人体上的特征来标示人体的五行属性。 当然,这种用五色标五行的方法只是古人区分五行的一个维度而已,并不是唯一维度(用五音、五味等也一样可以标示),因此同一个元素会有多个五行归属。如“心”既属火又归南,而“脾”则属于土而又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