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五行到底是什么?
所谓“正”,就是正确、合乎规范的意思。 说到正字五行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东汉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
据《后汉书·儒林传》记载,桓帝时,大臣卢植上书请立《春秋》为学官,朝廷准奏,并命郑玄为之作注,这就是著名的《春秋》三传之一——《郑玄注春秋》的由来。
在这部书里,郑玄首次完整阐述了正字的五行属性:“其土则中央戊己之位,故东青南赤西白北黑,此五行之所以顺行也……其水则润下所归,故北黑东青南红中黄,此五行所以逆行也……”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五行与后来的五行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后来的五行讲的是金木水火土,而这里的五行则是木火水土金。
这是因为,后世所谓的五行,其实是指五色(即青赤白黑黄)。这些颜色对应的五行,其实是木火金水土。那么,这中间的木火土是不是重复了?确实,木火土在方位上是相连的,而且木生火,火生土。于是,人们认为它们是一个循环。实际上,这个循环是有问题的。因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是相互排斥而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
后来,人们把这种错误的五行叫作“狭义五行”。它实际上是一个四象(太阳系行星排列的形状)加中宫(土)形成的。它的推导顺序是这样的:四象中的每两象,东方和西方,南面和北面分别形成两个180°的夹角,每个夹角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各有一色,这样便有了八个颜色: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其中,黑在中,表示土居中央。然后,四象中的每象,再加上中宫的土,就变成另一个四象——东南西北中,每个方位占一个,共五方。
用这样的方法推出来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当然是不合理的。后来的人们试图把这种错误加以修正。 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五行,一草一木皆是理。”他的意思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合理存在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强求世界的存在形式呢?于是,他用阴阳相生相克的道理,驳斥了历史上各种关于五行的争论。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思想,提出了“五行者,一草一木皆是有形之物,此必不能自形而上,却是从此理推出”。也就是说,五行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天地阴阳等自然界的事物中总结出来的。 朱熹的这番话,被收入到明代王廷相的《慎言·五行篇》之中,成为正字五行理论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