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加醋起什么作用吗?
中药煎服方法有很多,先介绍比较常用的两种: 一是水煎法,即将药材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水浸泡30分钟,再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熬45~60分钟(每剂煎2次,共煎2小时),将两次熬成的药液混合,每天分早晚2次温服; 二是泡酒法,即用低度白酒(不超过60°)浸泡药物,密封,每次服用10毫升左右,每日服2次,同样也有不错的疗效。
而用食醋煎煮中药,属于比较罕见的用法了。其实道理很简单,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又名醋酸,化学式为CH3COOH。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能够溶于水并且显酸性。 那么食醋本身的功效与酸味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从中医角度来说,“酸入肝”,所以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酸味能补肝气、养肝血。现代药理研究也指出,酸味具有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肝脏功能活性、抗炎症及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 而现代医学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醋中含量最多的物质——醋酸上。 经科学测定,白醋中醋酸的浓度最高,因为制醋工艺的不同,所含醋酸的百分比含量可达3.5%以上;陈醋和酱油中醋酸的百分比含量相差不大,在4%以下;而果醋的醋酸含量则相对较低,大概1.5%上下。
当然,不同品种的药用植物,其药性是不同的,用醋来浸泡或煎煮的时间也不一样。不过,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最终都是通过醋的作用机理,来影响药物的疗效。 综上所得,用醋来煎煮中药,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适宜这么处理的,具体是否适合还要咨询医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