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是成语吗?
在汉语中有一些源于神话传说的固定词组。人们根据神话内容,创造出相应的成语。这种由神话衍生出来的成语比比皆是。
例如,汉语中有一个“夸父逐日”的成语。夸父逐日这个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是表示决心很大或不自量力的贬义词。由于汉字不断简化,许多字的字形距造字本义甚远,以致人们大多不知“夸父”二字的本义和字源。其实夸父在汉语的古文字中写作“夸斧”。“斧”的甲骨文字形为一只手握着一把斧头。“夸”也是会意字,本义是用斧砍削木料,引申为用斧加工木料制作车船。夸父族应该是一个擅长制作车船的部族,所以以“夸父”为族名。也正因夸父族制造出车船才有可能追逐太阳。汉语中另一个成语“女娲补天”,也有同样的情况。由于“娲”字写法奇特,许多人不解其意,更不知“娲”字是由古代治玉工具“瓜”和“女”字合成的会意字,其本义是善于制作玉器的部族。还有的成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神话的汇合,如“开天辟地”。我们从这些成语中,可以找到古代神话生存的踪迹。
成语和神话也有共同的特征:凝固性和稳定性、形象性、教化功能。成语具有凝固性和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其说法,不能变动其位置,不能增减其成分。如“鹬蚌相争”、“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刻舟求剑”等。不能说成“互争鹬蚌”、“龙好叶公”、“填海精卫”、“求剑刻舟”等等,这样的变化,就传达不出原来的意义了。此外,成语中有的字是多音字,但成语中却必须使用某一音,也不能变动。如“三更半夜”的“更”(gēng)就不能念jīng;“莘莘学子”的“莘”(shēn)就不能念xīn。成语有的字笔画繁多,但又不能用简化字,如“莫衷一是”不能写成“莫衷一是”。这些都体现了成语在语汇运用上的凝固性和稳定性。
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和成语一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凝固性,神话故事中具体的情节、细节大体上是固定的,不能变动。比如后羿射日这个神话,究竟是后羿射掉了几个太阳,保留下来几个太阳,有谁敢变动一点?嫦娥奔月,是吃了不死药奔月而去,哪个能改成是吃了麻雀就飞上月亮?哪吒闹海是“乾坤圈”和“混天绫”二宝在手,有谁敢给哪吒增加几件宝贝或者减少几件宝贝呢?
成语的形象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黄粱一梦”、“对牛弹琴”、“叶公好龙”等等,都有很强的形象性。由于成语的形象性和凝固性,使得成语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化工具。比如“前车之鉴”、“唇亡齿寒”、“守株待兔”、“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神话的形象性是神话的灵魂,没有形象就没有神话,神话的形象性也是源于事实。比如,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源于古代的“牛官”和“织官”的星宿崇拜,牛郎和织女就是源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星官崇拜,汉代以前没有“牛郎”和“织女”这种说法,称牵牛星下的附星为“牛官”,把织女星下的附星叫“织官”,后来人们把星宿神灵人格化,才有了牛郎和织女。后来随着星宿名的改变,牛官和织官变成了牛郎和织女。因此,牛郎和织女也跟牵牛星和织女星一样不可拆开,他们既是人格化的星宿之神,又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星官之神。
神话的教化功能也很突出,《左传》《国语》中记载的神话,几乎都是用来劝谏国君和臣子的。由于神话有凝固性、稳定性、形象性、教化性等特征,使得神话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