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有什么主要景点?
1、难老泉 位于亭的南隅,水自泉底汩汩上涌,清澈如鉴,四季不干不涸,因周柏围护而得名“难老”;又因晋水始源而称“源头”或“汾河之源”。唐代诗人白居易赋诗赞曰:“更难老兮可名贤,更宜闲赏莫须眠”;宋代大书法家米芾题书“晋源”二字,匾横挂亭侧。 2、对越坊 位于难老泉亭之东,是晋祠牌楼式的入口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系三间四柱七楼彩塑斗拱式牌坊。正面悬明代嘉靖皇帝御书“对越兴行”额匾一块,故名“对越坊”。此匾为明内臣监造,原在晋祠正门外,后移于门内正中位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木牌楼形式。 “对越”语出《论语》“礼记·祭统‘》和“孟子·离娄下》等书文句,意指祭祀时神灵与人在一堂之上相往对而感应。此坊以“对越”为题语,即表明人们敬祀神灵的虔诚和晋祠的神圣庄严气氛.故又称“崇道坊”。
3、献殿 座落在金人台上,是为保护金人塑像而建的一座单檐九脊歇山筒瓦卷棚顶前出廊式建筑。始建于唐初,明代正统六年(公元1441 年)重建,清代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重修。殿内四壁设隔扇窗,地面砌方砖,陈设简朴雅致。殿前有石制香炉一尊,为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建。 在献殿之后有一高约7米的台基,上筑正方形平台金人台。金人台中央立着两座铁铸人像,每座通高6米以上,分立东西两侧。东为文忠公像,西为武士像。两像均为头戴冠冕,身披甲胃,足蹬战靴的文武官员装束,手扶铁杖而立。
这两座铁铸人像铸造于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铁铸器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它们不仅是我国珍贵的文物遗产,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堪称世界奇观。
4、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横跨于金人湖畔,是一座平面呈矩形的十字交枝状石桥,由主桥和十六个桥墩组成,桥面铺砖石,四周无栏无望柱。其上空飘荡着的五彩绸带随风轻扬,给这座古老的桥梁平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据史书记载,鱼沼飞梁原来在沼中央还有一座八角形的水心亭,其造型结构与今天山西洪洞县的苏三监狱内的水心亭极为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罢了。
5、圣母殿 位于鱼沼飞梁南侧,是全祠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重建,元末毁于战火,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复建。 殿宇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平面布局为典型的中国宫殿式设计风格。建筑外观雄浑庄重,古朴典雅。屋顶为重檐九脊,前后出厦。檐口饰以仿木雕刻的悬伸斗拱,翼角起翘,线条流畅自然;斗拱层叠相间,错落有致。整个殿宇建筑显得端庄秀丽,气魄宏伟,蔚为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该殿的内外柱皆向南倾斜,这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十分罕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据说与当时选址不当有关。据史料记载,晋祠所在地原来是晋国的粮仓,后来被一位名叫王琼的人买去做了坟茔。此人死后,其子见此地背山面水,风景优美,便在此地大兴土木,构筑祠堂,修建楼阁。谁知工程尚未竣工,便发生了山体滑坡,将地基往下推压数尺有余,致使所有房屋均向南倾斜。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在面对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前只能认输屈服,于是便就地取材建造了一座圣母殿。如今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人们仍能清晰地看到圣母殿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建筑风貌并巍然屹立在汾河畔上。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