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普遍工资低?
康涧最佳答案
因为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生产要素,在中国是极度不均衡的。 劳动力供给严重多余需求。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最低工资水平很低——因为只要肯干活,就有饭吃,就不会饿死,所以给再多的钱也不会有人真的愿意去干。(在工厂有宿舍有饭堂,2000块月薪和3000块月薪的差距,比不上大城市的房租物价水平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供给也是非常不足,但是,对劳动者来说,却又是极度过剩的。 因为制度的原因,一方面很多劳动者根本没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资本;另一方面即使有了自己的资本,也无法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的流通和扩张——无论是开办企业还是购买股票,都有着极其严格的限制条件。
于是在这种劳动力过剩而资本供给不足的极端不平衡的状况下,只有两个后果:要么像发展中国家一样,劳动力极度廉价,资本相对昂贵,从而发展出口加工业,走“德国模式”;要么像发达国家一样,劳动力稀缺且昂贵而资本则极度低廉(因为机器人的广泛运用),于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金融行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走“美国模式”。 中国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这两个选择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目前看起来,选择前者并努力向德国模式靠拢,似乎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毕竟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有着全世界最多的熟练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抢占世界市场。
但问题是中国目前的资本供给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要想扩大外资规模,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就必须拿出更加有力的改革措施,让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则的话,如果仍然维持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制度,那么中国的经济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腾飞。
中国人口虽然多,劳动力多,但是有相当多的劳动力是质量不高的劳动力,这些人的边际生产力低,从而决定了他们的低工资。在现代经济中,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技术掌握程度具有边际生产力,而许多中国劳动力缺乏必要的受教育和训练,从而在与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和资本品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而且劳动力在配置上也是低水平的,许多相对落后的地区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也配置了较高的素质的劳动力,没有实现劳动力配置的最优化。低工资是这些地区和企业的吸引力所在,而低工资的实现又迫使这些地区和企业缺乏为劳动力提供更好人力资本的可能性,从而劳动力的低工资和低人力资本状况同时得以延续。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不能参与高附加值的分工。比如生产一顶帽子,实际劳动耗费是中国0.5小时,日本2小时,名义劳动耗费中国4小时,日本8小时。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2倍。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日本应生产毛衣出口,中国生产帽子出口,此时双方都节省了1个单位劳动时间,可扩大再生产,增加了社会产品,实现了共赢。但此时帽子的生产价格是8小时,中国帽子的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毛衣的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这种价格机制使日本的国民收入增加了3小时,中国的国民收入只增加了1小时。日本参与国际分工获得了更多的福利,而中国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较少的福利,说明中国处于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再者,中国目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从外围开始的,主要从事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三来一补”,缺乏核心技术和销售网络,所以获取租金少。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技术上的差距,是导致中国处于不利的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根本原因,而收入分配上的低租金是这一地位的应有后果。